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一) (第3/5页)

于永远。

    周初文献中多充满着告诫之辞,重视以德行而求得天命的保佑。而德行也是由来已久的统治思想,并不是周人的始创。周人的建国立制大抵是对殷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思想上继承了殷人的天命观,也继承发展了殷人“德、礼”思想。“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洒诰》)。周人自己这样说:“以前殷先哲王,引导百姓敬畏天威,自己明智修德”。wap..OrG

    “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秉候旬,失引咸奔走”(《周书·君爽》)。这是说“由于殷王和百官都能相勉以德,于待人方面,显示亲切,所以不独小臣们,乃至远方的属国,都愿意供殷人驱使,为殷人效力”。

    周人认为,要建立长久的统治,福佑子子孙孙,自然要以“德”来配合天命,“以德配天”的思想,实不过是一种新的政治需要与政治口号。“以德配天”无非是告诫幼王(成王)和王公贵族以修德政,保佑周王室的‘天下’永固。“以德配天”思想也不过是一种神教设教,以平息殷遗民的怨恨,而使其诚悦地归服。因为殷纣没有德行,才失去了天命不佑的资格,才失去了‘天下’。周初的“德”,即是王政的策略,又是统治殷民的一个借口,才被浓重的天命思想包裹着。“德”是配天的,而不是配合民意的,也不是达到人性完美的目的,这就失去了进步与积极意义。

    我们且看《周书》里“德”的说法:

    《金腾》:“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现在上天动了威严,来显明周公的美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