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八) (第3/3页)

化的背后动因,又与民族人的生存环境分不开,这个生存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民族人在不同地理环境生存过程中构建的社会环境(或称民族文化环境)。这两个环境相互影响,即可相互促进,又可相互制约。所以,人又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人能改造自然与推动社会进步,而人又受制于自然与社会。

    人是环境中的人。环境制约人,环境改变人。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如黑人先民生存在非洲,在古代社会里,除尼罗河流域外的非洲大地上,并没有创造出古代文明。那是与其生存环境有关,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创造出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来,非洲多数的居民,在近代时期还处于原始的游牧部落生活里。但黑人同样是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成员。美洲的黑人的祖辈是做为奴隶在殖民时代被从非洲贩运到美洲的。随着社会的进步,黑人在美洲与白人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如今在美国的黑人,同样在体坛、歌坛、政坛等都不逊于白人,而某些方面超越了白人。这就是说,给人创造出一个充分发挥人的自由空间的生存环境,无论何种人种,都是一样的,没有优等与劣等之分,人生来应是平等的。而因环境却造成了人生的不平等,更主要是由于社会造成了人的不平等。

    那么,为何《周易》哲学只关注的是统治主体(君子)的道德性,及其在阐述其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却保持了原始思维方式(诗性、直观、经验、比喻等),并且这种文化特性在先秦的诸多哲学里得到继承与发扬,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保持了连续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周易》及其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古希腊哲学走向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呢????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