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八) (第1/5页)

    最早对这一“卜骨”上的“符号”和“刻辞”的解释,是曹玮先生发表在《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04期上的《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一文。曹先生此文里有这些说法:“除发掘了西周墓葬41座外,从灰坑出土的文物标本判断,这里曾经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制石作坊遗址。本次发掘的最主要收获之一是H90出土的西周卜骨”。这是对这一“卜骨”标本的时代说法。wap..OrG

    此文里又说:“02ZQⅡA3H90:79,出土坐标为2.8×5.2-2.05米处。卜骨为牛的肩胛骨,出土时已经残断,残长约14、上端宽约4、下部最宽处约9厘米。刻写文字的部分没有受残断的影响,保留完整。卜骨背面经过刮削加工,然後施钻;钻孔直径约1.5厘米,孔深浅不同,约在0.44—0.64厘米之间,卜骨残存有4个钻孔,其中3钻完整;钻底部较平,每钻底部有与骨臼垂直的凿痕一道,不见灼痕。在与3钻相对的正面,有37字刻辞分为6行,由右向左,分别为:

    (右1)翌日甲寅其?,甶?。(右2)八七五六八七(右3)其神甶又?。(右4)八六七六八八(右5)我既?神甶又。(右6)八七六八六七

    从上可以看出,右1、3、5条是占卜之后的卜辞,2、4、6条则是占筮之后的筮卦符号(图五1、2;图六)。这片西周卜骨的发现,为了解西周时期的贞卜筮占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上面摘录内容里的出现的“?”,这是无法打出的字,请参阅上面引用资料(六):“陕西扶风齐家村卜骨”的图片里的“摹本”文字。而此图片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