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二) (第2/4页)

民,失国丧位的后果。敬天或要安民相结合,所以周公也看到了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想要享有天命,就要履行好天命授给的职责与使命。这种思想确实比殷商统治者进步了,“天命”是要与安民相配合,上帝是让统治者修德才保佑你享有地位,否则就移位给有德者。在周公看来,着眼于治下的民,才能更好的配合天命。

    在《多土》篇里,周公以王的口气对殷遗民进行训告,并大谈天命,又柔和了德教思想。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yin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这段意思是:“从成汤到帝乙,商王没有不明德忧祀的,也是上天要大立并且安治殷商。商王也没有敢违失帝命。所以他们无不恭受天泽。而到如今继位的纣王,大不以天为明,何况会听从先王,思念先王为国家勤劳,他大yin其逸,不顾天威民病,因此上天不保佑他,降下如此大祸。

    老天爷从不佑助不明德的人,四方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已经灭亡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有当受天罚之辞于天下的。”

    在周公看来,大殷国因纣没有像先王那样,明德忧祀,而是大yin其逸,不顾天威,民病,才遭天罚。这天罚不过是周公认为周人有德而代天伐殷,完成的天罚。这虽是周人寻找的代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