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1/8页)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语出张载《正蒙》大易篇第十四)。

    儒家把人分成为“君子”与“小人”这种二元政治统治模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为等级制度寻求理论根据。

    “君子”与“小人”的划分,是人类社会走向平等的障碍。

    《周易》里的“君子”,是将贵族(血统身份)赋予理想道德性的统治者。“君子”既有政治远见谋略,又具备道德修省忧患意识的安邦治国者。而“小人”是“君子”的治理与施爱的对象。

    “君子”与“小人”的政治理念的架构,是谓政治主体的分离。即将政治行为交给“君子”,而剥夺了“小人”政治行为的权力,“小人”只能成为“君子”政治行为治理的对象。

    孟子说:“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又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者,末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无疑是对两个阶层的身份表述。“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说的“君子”与“小人”显然是贵族身份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百姓的关系。若把孔子说的“君子”认为是有道德高尚的人群看待,那么“道德高尚的人中没有道德仁义的人是有的”这说法岂不是逻辑混乱吗?这里孔子认为只有“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