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2/8页)

子”(贵族)才有仁的品德,至于“小人”(百姓)是没有仁的品德。儒家把人分为等级,其目的是维护分封等级制度。

    虽然先秦思想家们是从“神化”中走出,却走向“君化”、“圣化”,以至于走向专制化的不归路。而专制化必然倒向“神秘化”。

    先秦诸子的“君子”及“圣人”理想政治人格的预设思想,是理性的思维,这是进步于“三代”的神学思想。这正是第一次哲学突破,即《周易》哲学开创了先秦诸子的理性思潮。但可悲的是先秦诸子之学都是继《周易》之政治学说的发展与深化,并没有实现哲学上的再次突破。无疑先秦诸子之学,都是“君主论”者,没有突破“君主论”者,即没有产生“民主论”的学说。《周易》哲学后,中国古代社会里再没有了哲学突破,既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那么世界观也就是一致的。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即后封建社会相比先秦诸子时期,其思想意识是个倒退。

    以《周易》(西周晚期)为界,之前时代以崇拜“上帝”,是崇神的时代。而正是《周易》哲学的启蒙(真正是一次哲学突破),开启了一个理性时代的到来。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们走出了神话,走向人文精神时代。春秋战国是个崇君,崇圣的时代。可到秦汉以降时期又走进了“神”与“圣”结合时代,是神秘与专制结合的时代,相比先秦诸子时期,汉以后的帝制时代里是个思想上倒退的时期,是东方黑暗漫长的中世纪。

    在社会转型期里,首先是《周易》把“君子”推向理性的化身和人类的救星。这是“君子”化的时期。《易大象》、孔子儒学先后承继了《周易》里的“君子”治世,救世的学说。而到战国中后期是诸子政治学说发荣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