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3/8页)

代,又把“圣人”推向理性的化身和人类的救星。但最终“寻祖”出的是帝王专制的结果。

    先秦由“君子”道德政治学说,到“圣人”道德政治学说,虽是想抑制王权制度里走向暴政与专制,其结果并没有实现“君子之治”,“圣人王”的仁爱道德的“理想国”。从“君子”之治(先儒),到“圣人”之治(后诸子之学)的先秦政治哲学,却引出了帝王专制。汉时的思想精英们再次想用天命神学来抑制帝王独权专断,其结果走向了新的神秘主义。帝王家反而把神秘主义思想变成统治人民,愚弄人民的思想武器。

    从“君子”到“圣人”是先秦政治思潮和诸子的共识,其结果走向的是适得其反,百家争鸣,却促进了君主专制的进程。

    “君子”一词从血缘身份到政治概念,再到道德概念,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西周前期,即《西周书》及《诗》(西周中期出现的《诗》中所反映的“君子”)是个血缘贵族身份。而到西周晚期,即《周易》里的“君子”已建构成为政治概念。后儒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里的“君子”这一政治概念。再到后封建社会,即秦汉以后,“君子”不再是政治的角色,平民百姓均可进入“君子”称号之列,即有道德品质的人都可称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

    先秦“君子”这一政治概念,正是《周易》建构起来的。而“君子”是治国行为主体,而“小人”则成为治国行为主体者领导、关怀与施爱的对象。“君子”与“小人”在《周易》一书里有多处的表述。

    《师》里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大有》里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否》里说:“包承,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