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4/8页)
人吉,大人否亨”。 《观》里说:“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剥》里说:“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遁》里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大壮》里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解》里说:“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革》里说:“君子豺变,小人革面”。 《周易》里表述的“君子”与“小人”,无疑是两大阶层的对称,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易》里建构的二元政治行为模式,不能不认为是一种体制架构。这种体制设计,突出表现的是“君子”对“小人”施行“仁爱”的道德治国理念。这在《剥》篇里表现的很明确。 《剥》篇是借“剥床”以喻政治上不断向坏处转化的过程,即由量变到质变的现象。这种量到质,是通过“剥床”的不断的剥蚀侵害,达到整个物体的彻底损坏,这是借“床”的剥蚀侵害来比喻国家政治不断遭受损害而导致出现国家衰亡的危险后果。作者最后指出这种问题的结症在于“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这里的“君子”就是指整个统治集团,即那些有国有家有身份的贵族阶层。正是这些人占有了劳动成果。而劳动人民(“小人”),没有得到劳动的硕果,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若不解决这种危机现象,不能摆正“君子”与“小人”的利益关系,就像“剥床”由“以足”、“以辩”到“剥床以肤”,整个王朝的统治大厦将彻底腐朽而倾覆。《周易》里的“君子”与“小人”这对政治概念,无疑是让统治者摆正与民的关系,即《周易》始建的“民本”(“有孚”)理念。《周易》里的“君子”与“小人”这一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