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8/8页)
战国时期,推广郡县便于集权政治的行施,也更有利于在诸侯国间的争霸。而最好的表率是西秦,通过郡县长官的直接任免,可把地方政权牢牢掌握在君主的手里。随着诸侯间的不断战争与兼并,最终由秦完成了兼并,结束了长达上千年的分封制,而走向了‘天下’集权于一人的帝王专制。也终于不可逆转的大一统帝王专制社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被确立下来,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我们弄清了周朝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周易》里的“君子”概念就有所认识。为何《周易》建构出“君子”这一政治理念,这是与其时代息息相关的。也就更清楚的去认识先秦诸子对“君子”这一政治概念的不断陈述的历史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先儒(《周易》作者)建构的“君子”理念与后儒所阐述的“君子”理念的区别与联系。 《周易》一书里建构的“君子”这一政治概念,“君子”成了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君子”成了安邦治国理想的政治家,君子成了担当起治国安邦的当然责任者。‘天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君子”的身上。“君子”无疑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拯救者。 当然,先儒设计的“君子”治国的根本在于“道德性”,而“道德性”的实质又体现在“有孚”,即“君子有孚于小人”的民本思想。 然而《周易》里的“君子”并不等同于“王”。“君子”是托负着邦国命运的集合政治概念,“君子”不是‘天下’之主,而是邦国之主。‘天下’的太平是靠“君子”共治来实现。所以《周易》一书里对“君子”表述之外,已然对“王”这一称谓有其表述。接下来我们来看《周易》对王制政体的认同表述。???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