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7/8页)
政,已是束手无策了,即后封建社会里的两千多年里,再没有了救世良策。面对帝王专制,未能设计出制衡皇帝专制的议会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也不曾设计出共和的民主制度来。这就是后封建社会里没有出现过哲学上的突破。只能等到星转斗移,西学东进,东方人才得见政治制度上的曙光。 中国古代里的哲学思想总与其时代背景分不开,这是中国人与传统的思维方法有关。 西周分封制结果形成大大小小封地,享有封国的大大小小的国君,是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对周天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君,是周天子的臣,而在自己封地又是君的身份。wap..OrG 《周易》里的“君子”概念,就是那个西周时期背景下亦君亦臣的享有“家”与“国”的身份者。所以《周易》里的“君子”是个安邦治国的政治角色。《周易》里的“君子”是个集合政治概念,这在《周易》里反映的非常明确。因为《周易》里本身有“王”的诸多论述,《周易》对“王”的表述无疑是个‘天下’名义之主。而“君子”是安邦治国之主,这正体现了西周后期的时代背景, 《周易》成书的时代当在西周后期,已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中后期林林总总的封国,与周王名义上是个隶属关系。封国的国君与周天子也名义上是个臣属关系。而享有封地的诸侯在封地上进行二次分封(如同分家那样),对自己诸侯国里的卿士又是君主的身份。而这种局面到“春秋中期逐渐开始变化。一些诸侯及卿大夫的氏族内部,停止了新宗族的产生,他们开始不再把兼并来的土地,人民像过去那样分封出去,而是设立郡县,然后派家臣去充任那里的官吏,直接进行管理”。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