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九) (第6/8页)

子在那里。这就形成大大小小宗族国自己的王国自治。也就形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宗主,这些宗主无疑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又是君主。在自己努力范围内,一切人都必须臣属于他,这就是宗法分封制(即封建社会)的后果。而不同于帝王官僚体制,分封制下臣属只对自己的主子负责,而并不对诸侯国君和天子负责。而帝王官僚制是皇帝派出的管理机构,皇帝随时派出,还可以随时撤换。分封制度无疑能抑制王权一统专制政权的形成,而后封建帝王社会里没有了分封,也就没有了贵族(“君子”)分治,因没有了贵族集团,也就无法避免集权专制**的出现。

    西周一旦分封完毕,经过几代王的过渡,‘天下’已是四分五裂,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类同于欧洲的封建时期的封建领主那样,相对的是独立的王国。西周后期至东周时期,所谓周王的‘天下’是个类同于大大小小军阀割据的‘天下’。在这天下混乱,征战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才出现了儒家救世的政治学说来。

    《周易》作者向往与憧憬的是“君子”之治,即“君子”(贵族)共同治理好‘天下’。

    而孔子向往和憧憬的是恢复西周的“礼”制制度,即等级有序的礼制。

    而孟子向往是王行仁政的政治。

    先秦儒家是抱着人道关怀的思想观点出发,阐述其政治学说。先秦诸子政治思想都没有超越自己的时代,与其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先秦的政治思想家们在反对诸侯王们相互混战,争霸的时代里,自然向往和憧憬的是‘天下’统一,太平而治的社会。在理论上从君主仁治到君主专制是个无法逆转的思潮,其结果帝王一统天下真的来了,而帝国里的思想家们面对帝王严酷的独权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