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七) (第3/5页)

人之听呢?

    这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的初始组合产生,并没有什么神秘性。既不是伏羲始创的“三联体”符号组合(所谓的“八卦符号”),也不是文王推演出这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所谓的“六十四卦符号”),应是商代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里的智慧结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产生,是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记事运用。商代时期既没有选择使用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也没有选择使用一百二十八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而是选择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作为一套符号来使用。把这套符号定位到“六联体”组合,大抵有如下其道理。在作为数序功能的使用上,选择三十二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利用起来有点少;若选择使用一百二十八个不相同的“七联体”符号,其数目显然有点大,而选择“六十四”正好接近“甲子六十”数序符号组合(商代已用“甲子”组合符号来记日,用干支来纪日在商代的甲骨文记载中已经很常见),这是其一;再一是从这套符号组合上说,即从组合的对称美观上来说,每组“六联体”组合比较对称。总之,选择“五联体”组合配比既不美观,作为使用数序又太少了,同理选择“七联体”,从组合配比上来说既不美观,作为使用数序又太多了。所以古人就选择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使用与传承,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而有什么神秘可言呢?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这套被传承下来的“六联体”符号,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