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五) (第1/6页)

    5

    第四十篇《解》,是论述“和解”的道理。“解”就是本篇的“命题”。

    《解》篇全文是:“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无咎。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解而拇,朋至斯孚,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本篇文章中所运用的比喻说理较多。如“利西南”,“田获三狐,得黄矢”,“负且乘,至寇至”,“解而拇,朋至斯孚”,“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这都是用的比喻,以比喻推明事理。若不能理解《周易》所用的比喻,就无法正确理解《周易》的真实含义。

    第四十一篇《损》,是真对“减损”讲述的辩证道理。作者善用生活的实例来阐述所立论的道理,即通过举例来辩明事非。

    在题目里,作者运用“祭祀”举例。在作者看来,对待祭祀,就应当减少,减少到祭品用两只“簋”所盛粗粮就行了。在那个时代王室与贵族统治者没有不迷信与重视祭祀的,以求得神灵或祖先神的保佑。而作者能有如此的进步思想,这与《周易》作者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分不开的。在对财富的积累上,作者认为不做邪恶,即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是正确的。本篇通过生活事例来说明“减损”的辩证道理,而这些事例本身就是比喻的手法。而寓意当损的则损,不当损的要大力增益的道理。

    第四十二《益》,是讲“增益”的道理。本篇里的“利涉大川”,“或益之十朋之龟”是比喻之句,而其它则是直接陈述“增加收益”的政治道理。

    第四十三篇《夬》,是论述“排除阻塞视听”的政治道理。

    《夬》全文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