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六) (第2/6页)

川”(遵循休养生息之道,虽有困难,但道路是正确的,有利于安邦治国。)的正确方针路线。这是《颐》篇的中心内容。《颐》篇是讲述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如何解决生计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口号,“自求口实”。而“自求口实”的前提是政治上的“休养生息”的方针策略,即解决民生问题,应采取修养政策,而不是靠巫占卜通神所能解决的,这是非常理性地认识。《颐》里虽出现“灵龟”,而不是讲占卜之事,是要让统治者放弃掉那种巫祝占卜,应回归到理性的世界来,去解决人口生计问题。

    然而郭沫若在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把《周易》说成是“古代卜筮的底本”;“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是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血rou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郭氏正是把“舍尔灵龟”做为他以上观点的证据之一。郭沫若把《周易》定性的观点依据是从今本《周易》中归纳出根据有四:

    “舍尔录龟,观我朵颐,凶。”(《颐》初九)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损》六五,《益》六二)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用享于帝。”(《益》六二)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40页)。

    郭沫若接着这样解释道:“至上神的观念在当时是已经有了。八卦是天人之间的通路,龟便是在这通路上来往着的传宣使者。所有人的祈愿由它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一切的吉凶祸福都可前知,龟当然可以成灵,而谁也不敢违背了,谁敢违背,那便是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40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