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五) (第5/5页)

一,产生了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包括内心的独立,与世界保持距离,泰然自若地对外界影响,以及对物质消费极有节制等。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西方古代的伦理道德学,都尝试找到一种生活方式,目的是实现“美好的生活”。

    西方的伦理道德属于“个人”的道德,而中国古典哲学所讲的道德,则属于“国家”的道德。道德始终与政治挂勾,是统治者的道德性建设,是统治的策略,即“民本”思想的内涵。《尚书》里的“德”是统治者配合“天命”的;《周易》里建构的“君子”统治主体的“道德性”是对被统治者(小人)应给于爱护。君子拥有美德和声望,其目的是“征邑国”。“美德”即成为“君子”王天下的资本。后儒所讲的伦理道德,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仁”等,没有超出《周易》里的伦理政治,虽称法不同,但目的都是“内圣外王”政治理念。儒家所讲的伦理道德是真对统治者听的,是对君子,大人,君王所讲的,而不是面对“小人”,即大众百姓的。儒家的“道德性”建设,是真对培养认为的合格统治者。儒家所讲的“道德”不属于个人的“私事”,即不是人的内心自由情感,而是“公事”,是统治者成为王天下的政治手段。“道德性”实乃是王制下君臣尊卑等级秩序内涵而已。正是儒家预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条政治路径。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