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八) (第2/4页)

的奴隶和牲畜,用以讨好鬼神,避祸求福。

    根据甲骨文记载,殷商王室,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类:①祖先神的崇拜与祭祀。②天地之神的崇拜与祭祀。③多神自然崇拜与祭祀。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的内容可以看出,商代社会一切活动都被涂上“神事”的色彩,占卜决疑,向鬼神请命的巫术活动弥漫社会的各个角落。专司占卜的贞人,巫师集团,是垄断和掌握“神界”的沟通与解释权。他们凭借专门的法器,道具,通过某种神秘的仪式,成为沟通天上与人间的桥梁。这些贞人,巫师集团,都是王室贵族的重要成员。以王都为中心的商代政治生活,完全笼罩在神巫观念的迷雾里。以考古资料上表明,殷墟王都的基本结构,王室宫殿宗庙和若干族邑聚落的有机结合,显示了王室政治功能和宗祀功能,而城市经济功能尤其是商业功能则十分薄弱。王都成为一个弥漫着十分恐怖与神秘的政治与宗教活动场所,每日上演着一场血腥的恐怖场面,每日都弥漫着神秘的宗教祭祀的仪式中,活像一个地狱之国。

    而到周朝,在从周原的考古发现,周初已然的信奉“天命”,依然的祭祀鬼神祈求福祉。在《周书》里所反映的巫术迷信,天命信仰十分浓重。只是与殷商王朝已不同的是由文王开辟的“德”教思想,周以“德”治理部落,逐步发展与强大。周灭商后“以德配天”成为自保王室的口号。已不同于殷商一味的只信奉“天命”。周朝在对待民众的治理上,显然比殷商有了进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