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第4/7页)

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形式。

    地缘关系是一种空间关系,血缘关系是一种世代继替的时间关系。把血缘性的亲缘关系推而广之为这家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则是商、周“国家”最重大的特征之一。

    任何文化的起源,都可以在与之相关的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中寻找。

    地理因素对文化传统,特别是对文化形成早期的重要作用,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传统上又是乡土社会,是血缘和地缘合一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村落,并且是密布于广大的平原与丘岭山区。

    中国三代农耕文化,已铸成了后封建文化的链条(即“连续性”)。中国古代文化几千年中何以能如此不变的文化制度模式,正是中国特殊的地理生态条件,在特定的时间阶段里所造成。

    以氏族血缘组织及农耕生活习惯的古代文化里,若能产生出如古希腊时的民主政体及哲学思想,那才是怪事呢?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的古典哲学同理是反映了那个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并不是有古典哲学家能决定社会存在的改变。

    大一统极权专制并不是儒家所建立的,也不是儒家所能够建立的。

    儒家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正是争鸣的产物,正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出现了一个相对时段自由学术的间隙(诸侯竞争的时代)。儒家思想同样是自由所迸发出来的火花。不过儒家思想后来成为独尊,反桎梏了自由思想的发展。所谓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