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十) (第5/7页)

家的“经典”,实乃不是什么“经典”,只不过是专制政治干预下成为了“经典”,也正是适应了专制制度的需要;也不过成为帝王家天下专制服务的思想武器。那些所谓的“经典”,在现在看来,已不合时宜。正是独尊儒术,才窒息了思想自由。正如黑格尔所言:“在个别的国家里确乎有这样的情形,即它的文化、艺术、科学,简言之,它的整个理智的活动是停滞不进的,譬如中国人也许就是这样,他们两千年以前在各个方面就已达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但世界精神并不沉陷在这种没有进展的静止中。”(《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八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次印刷)

    在农耕文化的国度里,儒家思想成为独尊,无疑儒学最适宜农耕文明里的政治需要。

    农耕的生存方式不解体,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将不会消解。

    在旧体制里不但不能催生出新思想,新文化,而且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新文化的成长。正因专制帝国习惯于保持传统,才能保着统治的稳定。自然最怕进步思想的出现。所以帝国里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学等无不抑制自由思想的出现。为了保持农业立国的不变,也就保持着家天下的制度不变,这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是社会环境里的文化制度又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反作用。

    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就是“海洋”与“大陆”;“商贸”与“农耕”的差异。一个催生出商业文化,一个保持着农耕文化,正是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定时期里所造成的因素。

    “橘逾淮而北为枳”,这正是自然条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