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 (第1/6页)
我们现将张政烺的此文中的说法摘录如下: “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柶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上,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三、四,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说明它的原始性。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据与探寻易卦起源地的问题”。(张政烺文集论易丛稿第23页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一版) 张政烺的这篇《试译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文章,最早是在《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一些研究所谓的“数字卦”者,一般也就认为所谓“数字卦”(或称“易卦”符号)早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这种说法就是根据张政烺所根据青墩遗址出土鹿角上所刻的所谓“易卦”符号的说法。笔者首先见于这种说法的是王先胜的“揭开易学界的神秘面纱——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一文里的引用说法,现摘录如下: “张政烺先生破译数字卦后,意味着《连山》易、《归藏》易的存在已具有某种可能,甚至“伏羲画卦”的传说也可能有某种真实性。但这种状况和局面显然是那些坚持八卦起源于商周龟卜的学者所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所以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想办法否定数字卦的存在和成立……由于崧泽文化中的六爻数字卦年代约在5500年前,历两千多年才到达晚商时候。论者既将大量的商周数字卦视为“痕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