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 (第4/6页)

易学研究反思录”一文里所引用的内容,现将此段内容摘录如下:.ZWwx.ORG

    “青墩遗址及青墩数卦青墩遗址在江苏海安县西北约28公里处。它座落于苏北平原,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1973年8月,江苏海安县沙岗公社青墩村开挖青墩新河,发现了石器、陶器、骨器和鹿角、兽骨之类的东西,引起考古人对这一地域的特别关注。1976~1978年,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先后三次,发现石器、骨器、玉器、陶器,还有稻粒、核桃、菱角、麋鹿等生物化石。专家们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后经炭14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距今5015±85年(树轮校正值6525±110年)。根据对青墩遗址上、下层遗物的判断,青墩文化年代大约为至今5300年至4600年,延续700年左右。

    在青墩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1979年出土的带有刻划符号的麋鹿角。考古专家一经将这些刻画符号写进报告发表出来,立即引起易学界、数学界和语言文学家的高度重视,许多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海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耿济首先撰文,认为那是最古老的数字。无疑,数字就是一种文字,最古老的文字可能就是数字。

    不久,张政良在发表于1980年第四期《考古学报》的《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还谈到麋鹿角上的刻符,他写道:"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