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四) (第2/3页)

《周易》(或称通行本《周易》)定型后,组成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还有所不同。虽然组合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在今本《周易》定型后,无论是写成┘└、╯╰、--,都是早期这套符号里“∧”的写法演变,虽然写法不同,但不改变这套符号的实质性质。我们知道汉字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一个汉字在古代,本有多种写法与用意。这套“六联体”符号在历史上出现的写法虽有所不同,而不外是两个基础符号,即“十”(或“—”)与“∧”(或╯╰、--)的组合写法。我们已知这套以“六联体”为组合的符号,早在商代已经出现,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这套符号初始形成或受到数字里的奇偶数的启发,并依托数目字里的一奇一偶数做为基础符号,或受小木棍排列的启发,而推演出以“六联体”为组合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符号。这一套符号一旦出现并运用,就不再是数字组合,而是一套新的“符号”诞生了。那么,这套符号最初是如何推演出来的呢?是一开始就产生了八个“三联体”组合符号,即被后人称之为的“八卦”符号,而又认为是有“八卦”符号两两重叠出六十四卦符号的吗?我们若知道了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方法,也就知道了“八卦”演“六十四卦”说法的虚妄性。

    若是没有考古资料的发现,而以传世的卦爻式《周易》里的符号为据,也就认为这套符号自古就是有“——”与“——”所组成。由此围绕着这种“符号”而产生的诸多“易象”学说,以及诸多“易图”学说,成了中国后封建社会神秘学之源。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