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一) (第1/3页)

    第六篇《周易》哲学的思维方式

    1

    《周易》哲学思维方法的特征——比喻说理

    《周易》一书共六十四篇文章,几乎全部是在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而一些篇章还是整篇运用比喻来寓意所阐述的道理。这种运用比喻手法,与《诗》里的诗歌写作手法非常相似,甚至包括体载,即文体格式都非常接近。为何《周易》作者用《诗》里的诗歌写作的那种比类(比、兴)思维方法来阐明事理呢?是否找不到更何适的推明事理的方法么?而承继了传统的“诗性思维”方式呢?《周易》的哲学思想实现了突破,而《周易》的思维方式为何没有实现突破呢?也许是受到“诗”的广为流行的影响,才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而推明事理,这也许正是东方民族没有中断原始思维所造成的现象。东方的古典哲学家们(即先秦诸子),不但没有批判“诗性思维”方法,而且继承发展了“诗性思维”。

    我们先从《周易》一书里,看有多少是运用比喻来说理的。

    《周易》第一篇文章为《乾》,通篇内容若按四言一句来分,可分十一个段落。其格式似乎与诗的格式没有区别,若说区别就在于《周易》如诗的句子里出现(增加)了“判词”。这样《周易》把如诗的语言及格式变成了陈述事理的文章了,即把诗体变成了文论之体了。

    如这《乾》篇去掉“判词”与《诗》里的诗歌体裁没有什么两样:

    《乾》

    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ZWwx.ORG

    (君子)

    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

    或跃在渊(无咎)

    飞龙在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