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三) (第1/6页)
第三十三篇《遁》文今译与解说 (原文) “()遁,亨,小利贞。 遁尾,厉,勿用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译文) “三十三、隐退下来,亨通,也是有利无害的前景。 隐退在后面,有危险,不可再继续下去,是没有好处的。待到拘捕时,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捆绑,就难以解脱了。隐退在口头上,是有毛病的,招致危险。但要礼贤下士,可谓吉祥。喜好隐退,对君子是好事,而对劳动者就没必有。美好的隐退,前景吉祥。功成名退,没有不吉利的。” 【解说】 “遁”在古文里为“逃”,引申为“回避”。又当“隐去”讲。本篇里指“隐退”的意思。 本篇所立论的是“遁,亨,小利贞。”这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 “遁尾,厉,勿用攸往。” “尾”:末尾。“厉”:危险。 本段是所:“隐退晚了,就有危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是说早隐退比晚隐退好的道理。在《周易》时代为何有了隐退的观念呢?自周人灭商建立起来周王朝,是通过宗法分封建立起来的家天下。(可叫“分家制”,一个大家庭,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正如《诗·北山》里描述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朝的统治体制是家长式的分封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