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第2/5页)

    春秋,晋献公想借道虞国去讨伐虢国,就送给虞国国君美玉,宝马。虞国国君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而虞国的大臣宫之奇阻之不能借道给晋国,宫之奇谏道:“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於车,车亦依轮。虞之与虢,相持而势也,若假有道,虢朝之而虞夕从之矣”(《淮南子·人间训》)。宫之奇用车子的车身与轮子的关系比喻虞与虢两国“相持而势”的关系,一旦虢灭亡,那么虞也就跟着不存在了。这是比喻推论出两国共存共亡的关系。这种比喻推论事理确是浅显易懂,用鲜明具体事情推论抽象的事理。这种比喻推理是比喻说理的深化。而《周易》里的比喻更具体的说应是“借喻”或“隐喻”式认识方式。

    研究者表明,原始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可大概为三种,实象(实际动作)思维,表象(具体形象)思维和类化抽象(意象)思维。而联想性借喻是意象思维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认识理解联想性借喻呢?

    “联想性的借喻,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是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借比喻,以明其意,对于事物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属性,关系及其对人的价值等等,无法用形象性或象征性来表述。为此,原始先民在思维过程中又创造了一种借喻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借助某种类比意象,进而联想到另一种对象,从而使自己在思维认识过程中,能够摄取和把握一种新的信息。比如借手镯表示“有”,接口中嚼物表示“真”,借用有毒的箭头表示“恶”等等。

    借喻是联想的主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