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七) (第3/5页)

表现形式,它能使观念中的意象由此及彼,互相沟通中有一个过渡,在思维中,借喻比象征性的会意间接性更大。因此,通过借喻来交换信息的双方,都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借喻的出现,使原始人能够借有形的东西去把握无形的东西,借可见的东西去把握不可见的东西,从而使原始思维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大跨步的向前迈进了。因此,拉法格认为,借喻是抽象思维借以钻入人脑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正是在借喻中,对象的属性是在同另一事物(标准事物)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这是对象其属性开始分化的起点。也是抽象思维的最初萌芽。”(《思维发生学》张浩著)

    从以上而知,借喻是原始思维的高级形式,借喻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还不是抽象思维。那么《周易》里的比比皆是的比喻,无疑是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了。通过联想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比喻(借喻或隐喻)以明其意。这岂不是《周易》一书的特色么?如《周易》第一篇文章《乾》,这是借“龙”喻“君子”。以“龙”的几个不同变化过程,以喻君子为政的诀窍。

    如《履》篇是借老虎比喻君主,“君子”为政如同跟在老虎后面,这就是“履虎尾”,这是用形象的比喻揭示政治道理。

    如《剥》篇是借“床”的剥蚀损坏,喻政治逐步走向衰败的现象。

    如《井》篇是借“水井”喻养民的政治道理。

    如《鼎》、《震》、《丰》等,都借自然现象或物来喻政治道理。

    《周易》六十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