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二) (第2/4页)

的。那么《周官》里的“君子”之说也就不可当成是西周初期的说法了。那么,《周书》中唯有一例,就是《无逸》篇里的“君子”称法是可信的。大抵《尚书》很有争议,作为史料恐怕不大可靠。那么在《周易》一书之前,可作信史的当唯有《诗》了。

    《诗》(后称《诗经》)里的诗歌被公认是大致最早创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春秋中叶。

    《诗》分“风、雅、颂”三类。按产生的时间排序,“颂”在前,“雅”次之,而“风”在后。

    “颂”诗里有“周颂”是西周王室的庙堂祭祀乐歌。是主要产生在西周初期兴盛时期,一些乐歌是产生在西周中期,这样来看,“周颂”应是早于《周易》一书了。

    《周颂》三十一首,并没有出现“君子”一词。这说明西周初期对“君子”称法是空白的(因为《尚书》很有争议)。

    “雅”诗;分大雅,小雅。“大雅”是西周中期和后期的作品,“小雅”在后。

    “大雅”是应用于朝会礼仪活动而制作的乐歌。“大雅”31首,又分颂祖德歌诗,颂时王歌诗,美刺时政歌诗。

    颂祖歌诗中的周族开国史诗主要有五篇,学者认为大体上是在西周前期根据流传的传说和神话写定的。

    “周族开国史诗”里也没有出现“君子”一词。而在开国史诗中的“公刘”、“皇矣”两诗中出现了“君”字。就是在“周颂”31首诗中,也没有出现“君”字。但“周颂”与“周族开国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都用的是“王”的称谓。如“文王”、“维王”、“武王”。

    “大雅”31首诗里,除去西周前期创作的“周族开国史诗”没有出现“君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