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 (第2/4页)
与之关联起来,相互关照,或者予以类比,或者予以类推,由此及彼,以旧释新,实现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解释和表述,并且由此体现出一定的次序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这既是人认知和表述事物的一般方式,又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创造能力,也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中华民族及其语言而言则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知,情、意合一的思维主体追寻着真,善,美统一的生存境界,因而擅长直觉思维,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注重以体认识的方式,类类比方式,意会的方式去认知和表述新现事物,善于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同形关系,同构关系,同功关系,同动关系而开展隐喻活动,善于运用带有感情性形象的概念,符号,和隐喻方式表述事物及其对人而言的抽象意义。”(《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周光庆著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版第113页)zWWx.org 虽然周光庆是从汉语词汇发展角度考察研究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动力。揭示的是先民命名造词的理据。那么先民在命名造词过程中的那种方法,不正体现了先民在生存活动中善于运用原有的事物特性和经验来认识和解释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无论先民如何擅长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但都不是理论思维,而是原始思维的形态。那么这种思维是人类思维过程发展中的一般方式,为何中国到此就停止了呢?而没有发展出如希腊哲学的那种理论思维呢? 周光庆先生虽然是对汉语词汇研究,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