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 (第3/4页)
不是对中国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特征研究。但周老庆对于中华先民认知命名活动方法及规律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哲学及思维方法的过程。即从中可发现中国哲学及传统思维方式为何是这种的(与西方不同)发展过程。特别是周光庆提出的先民命名造词的认知方法及其规律与“生存空间”的关系说。对研究中国哲学及思维方法为何是这种的不同于希腊哲学与思维方式提供了思路,即“不同的生存空间”不能不是中西哲学发展理路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主要成因。那么中国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空间里呢?后边将说到这一问题。 《周易》一书运用大量昔日经验成果,作为旁证博引的理论依据。在运用昔日经验时,不外通过比喻,暗示,或象征来推明事理。这就停留在经验的描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 《周易》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成集的哲学书籍。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成集成册的系统化的知识典集。故《周易》里没有像后儒的文章那样,往往论证事理时,大量引经据典,如《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大量引用《诗》或《书》以旁征博引。《周易》里只引用了《周易》时代之前发生过历史事情,而不涉及《诗》或《书》的引用,这说明《诗》与《书》或没有编辑成册。在《周易》成书时期还没有留传于世。《周易》是第一部系统成集的书籍,只能用大量的昔日经验作为说理的依据。 正是中国先民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出一个整体的粗浅印象,也就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