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二) (第1/4页)
第十二篇《否》文今译与解读 (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羞。有命,无咎,畴离祉。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 “十二、正道闭塞,不正道的人得势,是不利君子的前景,这正是有大到小,有强到弱的转化表现。 拔茅草,应把连结在一起的根结全部拔掉,结果是吉利与亨通。闭塞了进言的渠道,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可对管理百姓的大人来说,就不是亨通的事情。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遵循规律办事,没有灾祸;誰又能分离这福祉呢?只要停止了闭塞不通的局面,对大人就是吉祥的现象。警惕啊!警惕!要把前途命运维系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不通的局面消除了,后面顺畅通达的局面就来到了。” (解说) “否”之意,是指闭塞不通。本篇的题目内容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这就是本篇的命题,而本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论述因“否”而造成的“大往小来”的道理。“大往小来”是比喻,用“大”与“小”来比喻事物有盛向衰,或有强向弱方向的转化。正如“泰”篇里所讲的是通泰的事情,是事物有小到大的发展现象。“泰”文是论述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因素。而“否”篇则正是与“泰”相对的一面。即不利事物发展的因素。 “否”里的“大往小来”与“泰”里的“小往大来”,都属直观形象的用语,用大与小对比说明事物好与坏的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