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七) (第4/7页)

生认为中国文字起源的动机与连续性的根据,后一段是张先生列举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文字出现是作为文明出现的表现之一。文字出现既是商业与技术上的需要,又是造成社会突破性的变化因素之一,即是“突破”或“连续”,也是文字的表现之一。

    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资料来看,文字是由原始记事方法的图画象形字逐渐演变过程。世界今天的各地文字,都是从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

    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世界上各个古老的民族,都相继创造了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的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古腓尼其文,古印度文,美洲的印第安文,中国的甲骨文等,都是各自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时期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演变出来的。

    象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它是人类在文字草创时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结果。象形文字是属于表意符号,是先民为记事与表达交流而见物而画像,如见牛、羊则表现为牛、羊的图画,后来又取其头画,并逐步抽象为文字符号。中国在氏族时期在陶器上刻画上原始文字,而进入文明时期,即在商朝时代里的甲骨文里还保留了大量的象形文字。

    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工具,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汉字特殊的形体结构特征,有人称之为“诗化之文字”。汉字的诗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形成,汉字诗性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考古资料表明,刻在陶器上的图形,是制器者的一种氏族标记,是作为氏族图腾崇拜,而出现在器物上的各式各样的族徽,标记。

    汉字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