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一) (第3/3页)
版第十一页) 中国的哲学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牟先生自问自解不能不说是正确的。但若进一步反问为何中国的圣人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到政治的理想的实践。显然牟先生并没有揭示出来。但这段话若真对《周易》哲学而谈再是恰当不过了,不过牟先生并不是真对《周易》的,而是对孔子及之后的中国儒家哲学而论其特质。然而我们可把牟先生这段话用在对《周易》哲学的认识。能够体现《周易》哲学的内涵。而《周易》哲学正是体现在“君子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政治理想的实践”。 “中国哲学则是重实践”,这无疑说得很对。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哲学理论无疑来自于政治实践的经验,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即君主统治者要有爱民的道德情怀)。这正是下面我们要阐述《周易》哲学的重点,正是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由主体性(统治者)从自身的内省修德(政治素养)做起而达到政治实践(即安邦治国)。这正是《周易》哲学建构的“君子”与“有孚”的理念。即培养出德性的主体(君子),而达到天下而治的政治实践。???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