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一) (第2/4页)

构出了“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是为自己的统治的合理性,寻找到的一种理论根据。认为殷纣王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帝的保佑。由于文王有德而被上天看到,才把天命移交给周人。这是周人所认为的取代殷商拥有‘天下’的理由。这也是中国进入文明门槛以后,即有文字后,有史以来朝代更替的大事件。并且又是一个被称为四夷的小部族,所夺取了中原的大殷国。这也是一次开天辟地,石破天惊的一次国家政权交替的大变动。周人取代大殷国的‘天下’后,不能不去考虑,这种靠暴力,以诸侯犯天子而夺取‘天下’的行为,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以德配天”的理念就是在这时候,这种背景下产生了。wap..OrG

    周初的天命观和殷商相比,是以“天”取代殷人的“帝”。也有殷人混沌的天命意识(即原始宗教意识)变成明晰的天命意识(即上天能知善恶),周初统治者赋予“天”有明辨善恶的道德人格。在周初统治者看来,占卜、祭祀与上天沟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自身得修“德”才能配合“天命”的意志。实质周初统治者已懂得用“神道”来“设教”为政治统治服务,这已经超越了殷商统治者的统治术。

    既然修德的目的是配合“天命”,那么就不可能放弃传统上的宗教信仰。周初统治者增加了一项“德”教,以区别与殷纣王朝的不同,以此来教育其治下的新臣民,作为应当拥护周人建国,而接受其统治的合理根据,即所谓周王的统治是上天的赐予,使原来接受商王统治下的诸侯和邦国,顺顺当当的接受周王的统治。但也不否认,周出统治者在伐殷后,也看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